转回首页印光大师专集增广文钞卷   

上一篇 下一篇

与谢融脱居士书

  贵乡之知有净土法门,由林介生之请净土典章。倘诸居士于宿世中,向此法门,未种善根。何能以古为师,一闻之下,即便生信发愿,自行化他。不十五年,其道大行之若是乎。观阁下之天姿境缘,及现在之法运时机,似宜以持五戒而护持三宝,宏净土而普劝往生,为契理契机之第一要义。何以言之?阁下年已过四十,天姿非上等。欲研穷经藏,参访知识。恐有法门无量,光阴不多,纵欲钻研,措手不及之叹。又现今虽有知识,而僧多滥污,同行乏人(同行,名为内护,能互相磋磨,挟持进道)。若向上之志一衰,则懒惰懈怠随之,而不复振矣。如不慧二十一岁,辞亲出家。亦可谓发心真而立行猛矣。至今五十三岁,若宗若教,毫无所得。徒负亲恩,空为佛子。所幸者净土一法,于出家学《弥陀经》时,已生信心。实未蒙一知识开示。以当时业师,与诸知识,皆主参究。所有开示,皆破净土。吾则自量己力,不随人转。虽佛祖现身,犹不改作,况知识所说乎?又现今法弱魔强,欲护持佛法,在俗则易,在僧则难。阁下若能严持五戒,专念弥陀。克己复礼,言行相应。然后广行化导,普利群伦。不可居师位而自高,不可受钱财而自益。在家为一家演说,对众为大众详陈。则人皆仰其德而信从其言。所谓其身正不令而行,草上之风必偃也。令郎不信此道,亦不可强。俟其遇境逢缘,天机发现时,一启迪之,自有沛然莫御之势矣。莲社初开,须有定规。女人入社,断乎不可。切不可效他方之漫无检约,以致一法才立,而百弊丛生矣。至要至要。
  舍利不能礼拜,丛林不能亲炙,有何所欠?但能见佛像,即作真佛想。见佛经祖语,即作佛祖面命自己想。必恭必敬,无怠无忽。则终日见佛,终日亲炙诸佛菩萨、祖师、善知识,舍利丛林云乎哉!市井习气,出家若不真修,更甚于俗。若欲远离,先须了知世间一切诸法,悉皆是苦,是空,是无常,是无我,是不净。则贪瞋痴三毒,无由而起矣。倘犹不能止,则以忠恕忍辱治之,则自止矣。若又不止,则设想于死,自然无边热恼,化为清凉矣。《报恩经》谓次第受戒。今出家受戒者,亦先三皈,次五戒,次十戒,次具戒,次菩萨戒。但古之受戒者,是发心为了生死。今之受戒者,多是为充大僧而图体面。得戒之言,从未措怀。故外方之蟒流子、下流坯,无不皆是受过三坛大戒之僧。此其弊由于清世祖罢试僧、免度牒。与近世之为师者贪名利、喜眷属之所致也。吾恐贵地诸僧,不知此义。谓度人出家,是第一好事。致匪类入法,法随以灭。故不避繁琐,而覙缕言之也。
  须知净土一法,乃如来一代时教,最玄最妙、至圆至顿之法门(一法具一切法名圆,即生修即生证名顿)。博地凡夫,亦能入此法中。等觉菩萨,不能出此法外。实上圣下凡,速成佛道之一条捷径。诸佛诸祖,普度众生之一只慈航。于此不生信心,或信不真切,便是业深障重,不合了生脱死、超凡入圣。永世永劫在此世界,常轮六道,无有出期。纵得人天,为时甚少,如客邸寄居。一堕三途,则其时甚长,如安住家乡。每一思及,衣毛皆竖。不惜苦口,恳告同人。今为阁下引一明证。庶可策发信愿之心,而鼓励宏赞之力耳。此之法门,唯《阿弥陀经》、《观无量寿佛经》、《无量寿经》专说。其余一切大乘经中,无不发明此事。其他勿论。《华严》一经,乃佛初成道,为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直说界外大法,不与凡夫、二乘所共。末后《入法界品》,善财童子(童子,乃断惑证真、破无明复本性之美称,非如塑像作小孩子,为童子也。文殊菩萨,《华严》有处亦称文殊童子,余经亦有作此称者),受文殊教,遍参知识。初见德云,即闻念佛法门,遂证初住。从此随参随证。至五十三普贤菩萨所。普贤以威神加被,令善财所证与普贤等,与诸佛等(是名等觉菩萨)。然后普贤令善财,与华藏海众,一切诸大菩萨,发十大愿王。以此十大愿王功德,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又《观无量寿佛经·下品下生章》云: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临命终时,遇善知识,教称佛名。满十声已,灭罪往生。《龙舒净土文》中张善和、张钟馗等,即是其人。上之则文殊(文殊有《发愿经》)、普贤,久成佛道之大菩萨。下之则五逆十恶,将堕地狱之恶众生。皆承弥陀接引之力,皆为净土所摄之机。可见法门广大,了无弃物。佛愿宏深,等视众生。吾尝有联云:“舍西方捷径,九界众生,上何以圆成佛道。离净土法门,十方诸佛,下不能普利群萌。”阁下当发大勇猛,发大精进,担荷此法。取古人宏扬净土之逗机言论,为乡里倡。居尘不染,即俗修真。方合融脱命名之义。盖融脱者,乃和光而不同其尘之谓也。鄙见如此,不知阁下以为何如?祈自裁度。

简体标点本  2002年7月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