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徐福贤女士书   余寄食普陀二十余年,在家二众,概无交涉。兹因至愚老友, 驻锡慈严,时常晤语。近来福严师至,不浃旬日,每过予舍,言 及贞操,辄兴悲感。因慰之曰,彼虽贞烈可风,无奈不知修途。 吾当略陈纲要,令随分随力,笃修净业耳。严师即随礼恳,因为 言曰。佛法者,一切众生即心本具之法也。三乘(声闻,缘觉, 菩萨)六凡,(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皆当遵行。 在家出家,俱能受持。而况女身多障,诸凡不能自由。离乡别井, 易招外侮讥毁。为尔虑者,只宜在家持戒念佛,决志求生极乐世 界。断断不可远离家乡,出家为尼。   至于研穷经教,参访明师,乃决烈男子分内之事,非女人所 宜效法也。   女人但当笃修净业,专持佛号。果能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自然现生亲证念佛三昧,临终往生上品。纵未能亲证三昧,亦得 以高预海会,长侍弥陀。由是亲证无生,复本心性。无边教海, 皆悉了知。如宝镜当台,万象俱现。然后承佛慈力,及已愿轮。 不违安养,迥入娑婆,种种方便,度脱众生。俾一切有情,同登 莲邦,悉证无生,庶不负一番决烈修持之心。可谓火里莲花,女 中丈夫矣。凡修净业,以决志求生西方为本。而净土法门,以信 愿行三法为宗。所言信者。须信娑婆之苦,苦不可言,极乐之乐, 乐无能喻。娑婆之苦,所谓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 求不得,五阴(音印,与阴同,盖复也,)炽盛。(五阴炽盛者, 谓众生于色受想行识五阴之中,起惑造业,如火炽然,不能止息 也,此一属招苦之因,前七乃所招苦果,娑婆之苦,虽多逾恒沙, 此八摄无不尽,诸苦既经身历,不烦备释)极乐之乐,约根身则 莲花化生,长生不死。体禀男质,绝无女形。不闻恶道之名,况 有其实。约器界则黄金为地,七宝为池,行树参天,楼阁住空。 思衣得衣,思食得食。凡所受用,无不如意。而诸凡用度,皆是 化现。   非如此土,由人力造作而成也。而弥陀导师相好光明,无量 无边,一睹慈容,即证法忍。况复观音势至,清净海会,各舒净 光,同宣妙音。   故虽具缚凡夫,通身业力。若能信愿真切,即蒙佛慈摄受。 一得往生,则烦恼恶业,彻底消灭。功德智慧,究竟现前。能如 是信,可谓真信。   欲详知者,当熟读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此 名净土三经,专谈净土缘起事理。其余诸大乘经,咸皆带说净土。 而华严一经,乃如来初成正觉,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称性直谈一 乘妙法。末后善财遍参知识,于证齐诸佛之后,普贤菩萨为说十 大愿王,普令善财及与华藏海众,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 圆满佛果。而观经下品下生,五逆十恶,具诸不善,临命终时, 地狱相现,有善知识,教以念佛,彼即受教称念佛名,未满十声, 即见化佛授手,接引往生。大集经云,末法亿亿人修行,罕一得 道,唯依念佛得度生死。是知念佛一法,乃上圣下凡共修之道, 若愚若智通行之法。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以其专 仗佛力,故其利益殊胜,超越常途教道。昔人谓余门学道,似蚁 子上于高山。念佛往生,如风帆扬于顺水。可谓最善形容者矣。 若欲研究,阿弥陀经有澫益大师所著要解,理事各臻其极,为自 佛说此经来第一注解,妙极确极。纵令古佛再出于世,重注此经, 亦不能高出其上矣。不可忽略,宜谛信受。无量寿经有隋慧远法 师疏,训文释义,最为明晰。观无量寿佛经有善导和尚四帖疏, 唯欲普利三根,故多约事相发挥。至于上品上生章后,发挥专杂 二修优劣,及令生坚固真信,虽释迦诸佛现身,令其舍此净土, 修余法门,亦不稍移其志。可谓净业行者之指南针也。若夫台宗 观经疏妙宗钞,谛理极圆融,中下根人,莫能得益。故不若四帖 疏之三根普被,利钝均益也。   既知如上所说义理,必须依此谛信。自己见得及者如是信, 即自己见不及者,亦必也如是信。仰信佛言,断断不可以已凡情 不测,稍生丝毫疑念。方可谓真信矣。既生信已,必须发愿。愿 离娑婆,如狱囚之冀出牢狱。愿生极乐,如穷子之思归故乡。若 其未生净土以前,纵令授以人天王位,亦当视作堕落因缘,了无 一念冀慕之想。即来生转女为男,童真出家,一闻千悟,得大总 持,亦当视作纤曲修途,了无一念希望之心。唯欲临命终时,蒙 佛接引,往生西方。既得往生,则了生脱死,超凡人圣,位居不 退,忍证无生。回视人天王等,及出家为僧,不知净土,修余法 门,历劫辛勤,莫由解脱者,如萤火之与杲日,蚁垤之与泰山矣。 可胜悲哉,可胜悼哉。以故修净土人,断断不可求来生人天福乐, 及来生出家为僧等。若有丝毫求来生心,便非真信切愿,便与弥 陀誓愿间隔,不能感应道交,蒙佛接引矣。以此不可思议殊胜妙 行,竟作人天有漏福因。而况享福之时,必造恶业。既造恶业, 难逃恶报。如置毒于醍醐之中,便能杀人。不善用心者,其过如 是。   必须彻底斩断此等念头,庶净土全益,通身受用矣。既有真 信切愿,必须志心执持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圣号。无论行住坐卧, 语默动静,穿衣吃饭,及大小便利等,总不离此六字洪名。(或 四字持亦可)必须令其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无二,心佛一 如。若能念兹在兹,念极情忘,心空佛现。则于现生之中,便能 亲证三昧。待至临终,生上上品。可谓极修持之能事也已。至于 日用之中,所有一丝一毫之善,及诵经礼拜种种善根,皆悉以此 功德,回向往生。如是则一切行门,皆为净土助行,犹如聚众尘 而成地,聚众流而成海,广大渊深,其谁能穷。然须发菩提心, 誓愿度生。所有修持功德,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回向。则如火 加油,如苗得雨。既与一切众生深结法缘,速能成就自己大乘胜 行。若不知此义,则是凡夫二乘自利之见,虽修妙行,感果卑劣 矣。念佛虽一切时,一切处,皆无妨碍。然须常存敬畏,必须视 佛像一如活佛。视佛经祖语,一如佛祖对已说法一样,不敢稍存 疑慢。虽孝子之读遗嘱,忠臣之奉敕旨,当不过是。至于平时念 佛,声默随意。若睡卧,大小便,澡身濯足等,及经过臭秽不洁 之地,俱宜默念,不可出声。出声则便为不恭,默念则功德一样。 吾常谓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恭敬中求。有一分恭敬,则消一分罪 业,增一分福慧。   有十分恭敬,则消十分罪业,增十分福慧。若或了无恭敬, 则虽种远因,而亵慢之罪,有不堪设想者矣。今之在家读佛经者, 皆犯此病。   故于有缘者前,每谆谆言之。念佛必须摄心,念从心起,声 从口出,皆须字字句句,分明了了。又须摄耳谛听,字字句句, 纳于心中。耳根一摄,诸根无由外驰,庶可速至一心不乱。大势 至所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者,即此是也。 文殊所谓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者,亦即此是也。切不可谓持 名一法浅近,舍之而修观像观想实相等法。夫四种念佛,唯持名 最为契机。持至一心不乱,实相妙理,全体显露。西方妙境,彻 底圆彰。即持名而亲证实相,不作观而彻见西方。持名一法,乃 入道之玄门,成佛之捷径。令人教理观法,皆不了明。若修观想 实相,或至著魔。弄巧成拙,求升反坠。宜修易行之行,自感至 妙之果矣。净土十要,乃澫益大师以金刚眼,于阐扬净土诸书中, 选其契理契机,至极无加者。第一弥陀要解,乃大师自注。文渊 深而易知,理圆顿而唯心。妙无以加,宜常研阅。至于后之九种, 莫不理圆词妙,深契时机。虽未必一一全能了然,然一经翻阅, 如服仙丹。久之久之,即凡质而成仙体矣。(此是譬喻法门之妙, 不可错会谓令成仙,)净土圣贤录。历载弥陀因中行愿。果上功 德。及观音,势至,文殊,普贤,马呜,龙树,诸菩萨,自行化 他之事。次及远公,智者,暨清初诸大祖师善知识往生事迹。及 比丘尼王臣士庶妇女恶人,畜生,念佛往生之事。又复采其言论 之切要者,并录传中,俾阅者取法有地,致疑无由。以古为师, 力修净业。较参叩知识,更加真切矣。龙舒净土文,断疑起信, 修持法门,分门别类,缕析条陈。   为导引初机之第一奇书。若欲普利一切,不可不从此以入手。 此上三种,及无量寿经疏,观经四帖疏,共五种,前已为福严师 说,令请而邮寄,不知已请得否。若无,当寄回音,即为邮寄。 有此诸书,净土众义,可以备知。纵不遍阅群经,有何所欠。倘 不知净土法门,纵令深入经藏,彻悟自心。欲了生死,尚不知经 几何大劫,方能满其所愿。   阿伽陀药,(梵语阿伽陀,此云普治,普治一切诸病也,) 万病总治。   此而不知,可痛惜哉。知而不修,及修而不专心致志,更为 可痛惜也已矣。女人出门,大有妨碍,况用度艰难,更为不便。 受戒一事,若男子出家为僧,必须入堂习仪,方知丛林规矩,为 僧仪则,则游方行脚,了无妨阻。否则十方丛林,莫由住止。若 在家女人,家资丰厚,身能自主,诣寺受戒,亦非不可。至于身 家穷困,何必如此。但于佛前恳切至诚,忏悔罪业一七日,自誓 受戒。至第七日,对佛唱言,我弟子福贤,誓受五戒,为满分优 婆夷,(优婆夷,此云近事女,谓既受五戒,堪事佛故满分者, 五戒全持也。)尽形寿不杀生,尽形寿不偷盗,尽形寿不淫欲, (若有夫女,则曰不邪淫,)尽形寿不妄语,尽形寿不饮酒。如 是三语,即为得戒。但自志心受持,功德并无优劣。切勿谓自誓 受戒者,为不如法。此系梵网经中如来圣训。普陀秋不传戒。   传戒在于正月上旬开堂,至二月十九圆满。然祈安住修持净 业,不可奔驰跋涉。倘或执著不改,便为不识好恶。妨自已之清 修,负老僧之忠言。我欲汝即生成就道业,断不至障汝法缘。汝 但谛思,自知取舍。   至于不能出家,即欲舍命,此念虽烈,此心实痴。今之尼僧, 谁堪为师。住持庵庙,强暴实多。汝既是女,上士则难为御侮, 为避嫌故。   下愚则竭力夤缘,欲造业故。汝祗知出家为尼之解脱,不知 出家为尼之障碍。故不辞烦琐,剀切言之。汝将谓舍命便解脱乎。 不知识随业牵,又复受生。驴女马女,亦未可知。欲复得人女之 身,恐未有此之大幸。纵令复得人女,或得为男,或为人王,天 王,安保其能遇佛法而信受也。又安保其于佛法中,又复遇此即 生了脱之净土法门也。纵令能遇,何若今生忍耐住世,报尽即生 西方之为愈也。汝从生已来,有如此为汝筹画者否。倘或不依吾 言,即为忘恩负义,则将来之苦,当更甚于今日无量无边倍矣。 把手牵他行不得,直须自肯始相应。可听与否,祈自裁度。并祈 以此告福莲贞女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