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师全集问答撷录 

 

静坐

凡静坐时,但心中默念佛号、此外不加一点别的功夫、及别的念头。久而久之、

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不二、心佛一如。且问什么禅定、有如此之深妙乎。

什么工夫、有如此之高尚乎。

 


 

山门

山门按义当作三门,乃三解脱门也,一门而具三义。一空解脱门,二无相解脱门

,三无愿解脱门。由三解脱门,直入涅槃宝殿故。由空故无相,由无相故无愿也

。了知一切诸法,当体即空,则空有均不可名,故无相,无相则无执空执有之心

愿也。

 


 

念佛「念」字。不可加「口」― 念

念佛念字。万万不可加口。许多人皆作念。则失义之至。持名念佛一法。普利三根。观像、观想。唯心地法门明白之人则可。否则或致起诸魔事。持名念佛。加

以摄耳谛听。最为稳当。任凭上中下根。皆有利益。皆无弊病。

 


 

相士最易劝人念佛

世间有二种人。最易劝人为善念佛。第一、看相者。见好相、令极力修持。保全

好相。否则相或变矣。见坏相、令极力修持。则相当变好。医生尚须人请。方好说。看相者。无论何人。一见面都好说。惜看相者无真本事。只知求利。弄到一生。总是无所成就。可不哀哉。

 


 

决定往生

无论在家在庵。必须敬上和下。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劳。成人

之美。静坐常思己过。闲谈不论人非。行住坐卧。穿衣吃饭。从朝至暮。从暮至朝。一句佛号。不令间断。或小声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别念。若或妄念

一起。当下就要教他消灭。常生惭愧心。及生忏悔心。纵有修持。总觉我工夫很浅。不自矜夸。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样子。不看坏样子。看一切人皆

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汝果能依我所说而行。决定可生西方极乐世界。

 


 

寂照不二。真俗圆融

何名为寂。即吾不生不灭之心体。有生灭便不名寂。何名为照。即吾了了常知之

心相。不了了常知。便不名照。何名为真。即常寂常照之心体。原是真空无相。

一法不立。何名为俗。俗即假义。谓虽则一法不立。而复万法俱备。万德圆彰。

(万法万德。即事相也。是故名俗。)寂即是体。照即是体之相状、与力用耳。此体、相、用、三。原是一法具此三义。故曰寂照不二。真即是理性。俗即是事修

。此理性本具事修之道。此事修方显理性之德。(所谓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也。)

故曰真俗圆融也。下去离念离情。不生不灭。谓此寂照真俗之体相理事。均皆离

念离情。不生不灭也。

 


 

密宗

密宗法门不可思议。而今之传者学者。多失其宗。以持咒三密之功。消除烦惑。

则为正义。而传之者以神通吸动人。学之者无一不以得神通为事。则是尚未能扶

壁而行。而欲腾空远游。何可得乎,西藏、蒙古、喇嘛皆吃肉。以其无什米粮。

尚有可原。今之学密宗者。多开荤吃肉。反大嘉美其事。谓为吃了就度脱了。则

成魔说矣。喇嘛做大佛事。尚须吃素。可知平常吃肉。固非正义。密宗提倡即身

成佛。乃以了生死为成佛。一班无知之人。便认做成福慧圆满之佛。则是以松栽

为栋梁。其材可以为栋梁。非现在即可为栋梁也。

 


 

放生

生亦不可乱放。放之于江、则无不可。放之于池、凡害鱼之鱼、亦放其中、是放

贼于人民之聚处、则群鱼皆为彼之食料。然欲一一如法、实难做到。是宜极力提

倡戒杀吃素、以为根本解决之法。基于放生、略为举行、以期人各体会放之之意

而已。若尽量放、而设法未能合法、则亦只功过不相掩耳。放生之举、事虽为生

、意实为人。人若止杀、则固用不着此种作为。然人食肉之心愈盛、不设此举、

久而久之、将举菲洲之野蛮行为、遍行于世。可不预为设法、令彼嗜杀嗜肉之人

、同生反躬自省之诫乎。放生者,但以不忍杀生为念、不能计及彼之食生物与否

。鱼多食小鱼、及小水虫。若如所谓、则放一大鱼必日杀无数小鱼,水虫。则放

一以杀多、是放之功少过多也。然穿上蛇獭、究无几何。即不能尽生物皆买放、

则似宜从缓、庶免闲议。放生以至诚为彼念佛持咒为本。所有仪式、亦不过表示

法相而已。如有其人。固宜按仪式行、否则但竭诚念佛即已。又凡生欲放、若夏

日当宜速行。倘泥于等齐按仪式作法、或至久经时刻、有碍生命。居士放生宜从

省略。若真诚无伪僭之心、即按仪式行、亦非绝不可行。若妄效僧仪、则成我慢矣。法固圆融、当善用心。

 


 

舍利

梵语舍利。亦云设利罗。(此名绝不用)此云身骨。亦云灵骨。此约佛涅槃后。焚

身化作八斛四斗舍利而说。乃约多分而言。亦有非身骨之舍利。如宋人刻龙舒净

土文板。得三颗舍利于木中。又善女人绣经。针下有碍。视之、得舍利者。又有

念佛、口中得舍利者。有高僧洗浴。令其徒揩背。听铮然有物落下。视之、乃得

舍利者。雪岩钦禅师剃头。其发变成一串舍利。宋长庆闲禅师圆寂。焚化日、大

风旋吹。烟至四十里外。烟所到处。屋上、树上、草上、均有舍利。收之有四石多。外道不知舍利乃戒定慧力所致。谓为精气神之所炼成者。此系窃佛教之名。

而绝不知佛教之义。便妄造谣言也。多分属迁化而得。如刻板、绣经、及念佛口

中得者。并汝灯花上得者。乃因精诚之极。佛慈加被。为之示现者。又佛舍利、

更为神变无方。如隋文帝未作皇帝时。一梵僧赠舍利数粒。及登极后视之。则有

许多粒(数百)。因修五十多座宝塔。阿育王寺之舍利塔。可捧而观。人各异见。

或一人一时,有大小高下转变。及颜色转变。及不转变之不同。是不可以凡情测

度者。世人以凡情测佛法。故只得其损。不受其益也。

 


 

静闹一如

念佛极愿寂静、颇不合宜。有此厌喧之病、现已发现病相、若仍如此、久后则无

可救药矣。当静闹一如、在静亦不怕有闹来、在闹时我心仍静而不生憎恶、则无

惊厌魔事发生。若不速改、后当发狂。念佛发悲痛、亦是善相。切不可常常如是

。若常令如是、必着悲魔。悲魔既着、终日悲痛、或至痛死、此种皆由不善用心

所致。顶门痛痒、皆提神过甚、心火上炎所致。

 


 

专一念佛

专一念佛、本无定章。若照平常念佛之章程、则五更起、礼佛(多少拜随己立)毕、念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或七遍、或二十一遍、毕、即念赞佛偈、绕念若干声。然后静坐念半点钟、再出声念若干声、即跪念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菩萨

各三称。(若欲礼拜、先拜佛若干拜、九称菩萨、即作九拜。)再念发愿文、三皈依、此为朝时功课。 吃早饭后、静坐一刻、再念佛时、即礼佛三拜、或多拜毕、

即念赞佛偈。念毕、绕坐皆照前。唯念佛毕、不念发愿长文、但念愿生西方净土

中四句即已、礼拜而退。早或二时。午饭后二时。晚课、与早课同。夜间、再念

一次佛、仍照早饭后章程。念毕、发愿、当念莲池新订发愿文。毕、念三皈依。

此虽有起有落、然心中总将一句佛号、持念不令间断。行住坐卧、着衣吃饭、大

小便利、均于心中默忆佛号。于七人中、不令起一切杂念、如子忆母、无时或忘

。念时固然是念、歇气不念时,心中仍然是念。只求心佛相应、(即心外无佛、佛

外无心、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中除六字洪名之外、无有一切杂念、故名相应

)切勿起即欲见佛之心、但求佛号外无二念而已。若不明理性、急欲见佛、多招

魔事、不可不慎。亦不可太劳、过劳、则次日便难清爽如法矣。或者、每次念佛

、皆念弥陀经、往生咒。但早起发愿念长发愿文、晚亦如之、余皆念四句偈即己

。或者、早起第一次念弥陀经、往生咒、以后但接续念佛不断、至晚念发愿文、

三皈依。人在世间、不能超凡入圣、了生脱死者、皆由妄念所致。今于念佛时、

即作己死未往生想、于念念中、所有世间一切情念、悉皆置之度外。除一句佛号外、无别念可得、何以能令如此。以我已死矣、所有一切妄念、皆用不着。能如

是念、必有大益。今之小知见人、稍有一点好境界、便自满自足、以为我得了三昧。此种人、十有九人、着魔发狂、以心念与佛相隔、与魔相合、故致然也。

 


 

古者丧礼

古者丧礼绝不荤酒。隋炀帝为太子时,其母死,不敢吃肉,偷令用竹筒装肉,以

腊封口、用包袱裹而进之。可见丧中用肉,古儒者如此之严,虽为太子尚恐人知

,作此种办法。今人自己也吃肉,且以肉享宾客,宾客皆不知丧是何事,居然饮

酒食肉,当做一场热闹开心事办。其于先王礼法,全体违背,而只知其要人夸美

,可不哀哉。

 


 

印光大师简述自傅

光乃犯二绝之苦恼子。二绝者。在家为人子绝嗣。出家为人徒亦绝嗣。此二绝也

。言苦恼者。光本生处。诸读书人。毕生不闻佛名。而只知韩欧程朱辟佛之说。

群盲奉为。光更狂妄过彼百倍。幸十余岁。厌厌多病。后方知前人所说不足

为法。(光未从师。始终由兄教之)先数年。吾兄在长安。不得其便。光绪七年。

吾兄在家。光在长安。(家去长安四百二十里)逐于南五台山出家。先师意光总有

蓄积。云出家则可。衣服须自备。只与光一件大衫。一双鞋。不过住房吃饭不要

钱耳。(此地苦寒。烧饭种种皆亲任。)后未三月。吾兄来找。必欲回家辞母。再

来修行则可。光知其是骗。然义不容不归。一路所说。通是假话。吾母倒也无可

无不可。次日。兄谓光曰。谁教汝出家。汝便可自己出家乎。从今放下。否则定

行痛责。光只好骗他。逐在家住八十余日。不得机会。一日。吾大兄往探亲。吾

二哥在场中晒谷。须看守。恐遭鸡践。知机会到了。学堂占一观音课。云高明居

禄位。笼鸟得逃生。逐偷其僧衫。(先是吾兄欲改其衫。光谓此万不可改。彼若派

人来。以原物还他则无事。否则恐要涉讼。则受累大小。故得存之。)并二百钱而去。至吾师处。犹恐吾兄再来。不敢住。一宿即去。吾师祗送一圆洋钱。时陕西

人尚未见过。钱店不要。首饰店作银子。换八百文。此光得之于师者。

至湖北莲化寺。讨一最苦之行单。(打煤炭。烧四十多人之开水。日夜不断。水须

自挑。煤渣亦须自挑出。以尚未受戒。能令在。已算慈悲了。)次年四月。副寺回去。库头有病。和尚见光诚实。令照应库房。银钱帐算。和尚自了。光初出家。

见杨灯盏明千古。宝寿生姜辣万年之对。并沙弥律言。盗用常住财物之报。心

凛凛。凡整理糖食。手有粘及气味者。均不敢用口舌餂食。但以纸而已。杨

灯盏者。杨 方会禅师。在石霜圆会下作监院。夜间看经。自己另买油。不将

常住油私用。宝寿生姜者。洞山自宝禅师。(宝寿乃其别号)在五祖师戒禅师会下作监院。五祖戒有寒病。当用生姜红糖熬膏。以备常服。侍者住库房求此二物。监

院曰。常住公物。何可私用。钱来买。戒禅师即令持钱去买。且深契其人。后

洞山住持缺人。有求戒禅师举所知者。戒云。买生姜汉可以。禅林宝训卷中。五

十四五两页。有雪峰东山慧空禅师答余才茂进京会试求脚夫人力书。大意谓。我

虽为住持。仍是一个穷禅和。此脚夫为出于常住。为出于空。出于常住。即为偷

盗常住。出于空。则空一无所有。况阁下进京求功名。不宜于三宝中求。以致彼

此获罪。即他寺有取者。亦应谢而莫取。方为前程之福耳。近世俗僧。多多以钱

财用之于结交徒众俗家。光一生不愿结交。不收徒弟。不住寺庙。自光绪十九到

普陀。作一吃饭之僧。(三十余年未任一职。只随众吃一饭。)印光二字。绝不书之于为人代劳之纸。故二十余年。很安乐。后因高鹤年 去数篇零稿。登佛学报。尚不用印光之名。至民三五年后。被徐蔚如周孟由打听着。逐私为 搜。于

京排印文钞。(民国七年)从此日见函。直是专为人忙矣。逐至有听人言求皈依者。亦不过随从彼之信心而已。富者。光亦不求彼出功德。贫者。光又何能大为

周济乎。光绪十二年进京。吾师亦无一文见赐。后以道业无进。故不敢奉书。至

十七年圆寂。而诸师兄弟各行其志。故四十年来。于所出家之同门。无一字之信

。与一文钱之物见寄。至于吾家。则光绪十八年。有同乡由京回家。敬奉一函。

仰彼亲身送去。否则无法可寄。此时未有邮局。而且不在大路。(今虽有邮局。若

无人承转。亦无法可寄。)次年来南。消息全不能通。至民十三年。一外甥闻人言。逐来山相访。始知家门已绝。

 


 

念佛之法

念佛之法。各随机宜。不可执定。然于一切法中。择其最要者。莫过于摄耳谛(

审也)听。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行住坐卧。均如是念。如是听。大声

小声。心中点念。均如是听。默念时。心中犹有声相。非无声也。大势至念佛圆

通章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念佛时能摄耳谛听。即都

摄六根之法。以心念属意根。口念属舌根。耳听则眼必不他视。鼻必不他嗅。身

必不放逸懈怠。故名都摄六根。摄六根而念。则杂念渐息以至于无。故名净念。

净念能常相继不间断。便可得念佛三昧。三摩地。即三昧之异名。吾人随分随力念。虽未能即得三昧。当与三昧相近。切不可看得容易。即欲速得。则或致起诸

魔事。得念佛三昧者。现生已入圣位之人也。故须自量。

 


 

锡箔

锡箔一事,虽非出佛经,其来源甚远。法苑珠林有二三页说锡箔(此即金银)及焚

化衣物(此即布)等事,其文乃唐中书令文本记其师与一鬼官相问答等事,其

人仿彿是眭仁茜。初不信佛,及与鬼神,后由与此鬼官相契,相信,并今

本为之设食遍供彼及诸随从。眭问冥间与阳间,何物可相通?彼云:金银布

通,然真者不如假者,即令以锡箔贴在纸上,及以纸作绸缎等,便可作金及衣服

用,此十余年前看者,今不记其在何卷何篇,傥详看,当可见之,其时在之初

,以此时文本尚在读书,至唐则为中书令矣。欲全国之人废除此事,傥真提倡

,或受鬼击。世有愚人,不知以物表心,专以多烧为事亦不可。当以法力心力加

持,令其变少成多,以遍施自己宗亲与一切孤魂则可。若供佛菩萨则非所宜。然

佛菩萨岂无所受用尚需世人之供养乎?但世人若不以饮食香花等表其诚心,则将

无以作感佛菩萨之诚,愚人无知,纵用此以供佛,于一念诚心上论,亦有功德,

喻如小儿供佛以沙,(阿育王前身事)尚得铁轮王报。若愚人不知求生西方,用许

多金钱买锡箔烧之寄库,实则痴心妄想,以自私自利之心,欲作永远做鬼之计,

恰逢不问是非只期有佛事得经资之俗僧,便随彼意行之,故破地狱破血湖还寿生

者,实繁有徒,然君子思不出其位,但可以此理自守,及为明理之人陈说,若固

执不化之人,亦不得攻击,以致招人怨恨,则于己于人于法皆无利益也。

 


 

学佛之道

学佛之道、在于实行。若只张罗门面、不修实行、则亦只得门面之空名而已。既

欲往生西方、自利利人。必须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真为

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上自父毋伯叔、以至兄弟姊妹、妻室儿女、及诸仆使、并及乡党邻里、亲戚朋友、凡一切相识之人、皆宜以

如上所行为劝。若自己实行上事、人自相观而善。所谓以言教者讼、以身教者从

。世出世间事、无一不以身为本者。若自不实行、而教人行者、唯上智之人、则

可依从、只取其言之益、不计其人之能行与否。若非上智者、必腹诽背讥、反令

造大口业。欲真利人、当事事尽已之分、则日用行为、皆含化人之机。久而久之

、人自见信而依从之、固有不期然而然者。

 


 

受戒

受戒事、随己所愿、再受也好、不再受也好。欲搭衣、当衣佛制、用缦衣、不可

用五衣。缦衣、及五长条、五衣、乃一长一短、现在多乱用。在家人、不必定要

搭衣。与其违佛制、何若不搭之为愈乎。至于燃香于顶于臂、乃系发心供佛、非

以为香为受戒也。祈务真修、勿只图虚名与形式也、则幸甚。至于受戒一事、诸

恶莫作、众善奉行、乃三世诸佛之总戒、谁不许汝自己发心受。即五戒、谁不许

汝向佛前自誓受。何须要到普陀、方能受乎。

 


 

如来之道

如来之道、戒定慧而已。纵使万圣万佛、相继出世、亦不能稍变章程。了此,则

自知见异思迁者、皆由心中无主、非受道法器之所致也。佛法法门无量、若欲仗

自力、于若禅,若教,若律,若密中、得其指归、尚不容易、况由此证无生而了

生死乎。净土法门、乃普令一切圣凡、同于现生往生西方、了生脱死之最直

最圆顿、最简易,最玄妙之法门也。

 


 

除妄想

妄想起时。只一个理。便不会妄上生妄。譬如小人撒赖。主人若不理。彼即无势

可乘。若以柔法安慰。彼必谓主人怕他。又必益加决烈。二者皆损多而益少。只

置之不见不闻。彼既无势可乘。只得 逡巡而去。

 


 

五台山人皮鼓

牛皮为鼓。非特为作鼓始杀。须知牛被人杀。取其皮以为鼓。于作佛事时击之。

于本牛有大利益。五台山之人皮鼓。乃一僧亏空常住钱财。置私产、死而为牛。

即耕其田。至牛死。托梦于徒。令剥皮蒙鼓。送于文殊寺。上书其名与事。令作

佛事击之。则其业可以速消。否则虽其田变沧海。业尚莫能消灭也。

 


 

鬼神

鬼神有邪有正。邪鬼神。则真妖以求人敬者。正鬼神则护国佑民之善神。若求大

士固不须求鬼神。如得其王。民自顺从耳。又鬼神于小灾或能救。于定业则不能救。若大士则大。小。定。不定。通能救。唯视其人之诚与否也。

 


 

不能读不能供经像处理方法

经像之不能读不能供者,固当焚化之。然不可作平常字纸化。必须另设化器,严

以防守,不令灰飞余处。以其灰取而装于极密致之布袋中,又加以净沙,或净石

,俾入水则沉,不致漂于两岸。有过海者,到深处投之海中,或大江深处亦可。

小沟小河,断不可投。如是行者,是为如法。若不加沙石,决定漂至两傍,仍成

亵渎,其罪非小。而秽石秽砖,切不可用。

 


 

凡夫二病

一切凡夫具有二病。一是狂妄。二是愚痴。狂妄人。谓我本是佛。何须念佛。心

净则土净。何须求生净土。此系执理而废事。其弊至拨无因果。坏乱佛法。疑误

众生。此人必堕阿鼻地狱。永无出期。以善因而招恶果。诚可怜悯。愚痴人。谓

我系凡夫。何敢妄想了生脱死。超凡人入圣。不知自己一念心性。与佛无二无别

。但以烦恼惑业障。故令即心本具的佛性功德。不能显现。譬如大宝铜镜。经

劫蒙尘。智慧人知是宝镜。愚人认为废物。佛悯众生迷昧自心。教令念佛。求生

西方的缘故。以最爱惜众生的本有佛性。恐其永远迷失。故令生信发愿念佛。求

生西方。庶可亲证此本具佛性。尚不求生西方。但求消灾及不失人身。犹如以无

价的摩尼宝珠。换取一根糖吃。

 


 

求生西方比来生做人容易

来生做人。比临终往生还难。何以故。人一生中。所造罪业。不知多少。别的罪

有无且无论。从小吃肉杀生的罪。实在多的了不得。要发大慈悲心。求生西方。

待见佛得道后。度脱此等众生。则仗佛慈力。即可不偿此债。若求来生、则无大

道心。纵修行的工夫好。其功德有限。因系凡夫人我心做出来。故莫有大功德。

况汝从无量劫来。不知造到多少罪业。宿业若现。三途恶道。定规难逃。想再做人。千难万难。是故说求生西方。比求来生做人还容易。以仗佛力加被故。宿世

恶业容易消。纵未能消尽。以佛力故不致偿报。

 


 

仗自力了生死

仗自力了生死法门,虽高深玄妙。欲依此了生死,又不知要经若干劫数。以约大

乘圆教论,五品位尚未能断见惑。初信位方断见惑,便可永无造恶业堕恶之虑,

然须渐次进修。已证七信,方了生死。初信神通道力已不可思议,尚须至七信位,

方了生死。了生死事岂易言乎。即约小乘藏教论。断见惑即证初果,任运不会行

犯戒事。若不出家,亦娶妻子,若以威逼令犯邪淫,宁肯舍命,绝不犯戒。初果

有进无退,未证初果,则不定。今生修持好极,来生会造大恶业。亦有前半生好

,后半生便坏者,初果尚须七生天上,七返人间,方证四果。天寿甚长,不可以

年月论,此仗自力了生死之难也。念佛法门,乃佛法中之特别法门,仗佛慈力,

可以带业往生。(约在此界,尚未断惑业,名带业,若生西方,则无业可得,非将

业带到西方去。)无论工夫深浅,若具真信切愿,至诚称念,无一不往生者。

 


 

一念

修习净土,随分随力,岂必屏除万缘,方能修持乎。譬如孝子思慈亲,淫人思美女,虽日用百忙中,此一念固无时或忘也。修净土人,亦复如是。任凭日用纷繁

,决不许忘其佛念,则得其要矣。

 


 

念佛两示

摄心念佛。为决定不易之道。而摄心之法,唯反闻最为第一。念佛法门,以信愿

行三法为宗,以菩提心为根本,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为因赅果海,果彻因源

之实义,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下手最切要之功夫。由是而行,再能以四宏

誓愿,常不离心,则心与佛合,心与道合,现生即入圣流,临终直登上品,庶

不负此生矣。

 


 

示念佛人

念佛之人,当存即得往生之心,若未到报满,亦只可任缘,倘克期欲生,若工夫

成熟,则固无碍。否则只此求心,便成魔根。倘此妄念结成莫解之团,则险不可言。尽报投诚,乃吾人所应遵之道。灭寿取证,实戒经所深呵之言。(梵纲经后偈云,计我着想者,不能生是法,灭寿取证者,亦非下种处。)但当尽敬尽诚求速生,不当克期定欲即生。学道之人,心不可偏执。偏执或致丧心病狂。则不唯无益,

而又害之矣。净业若熟,今日即生更好。若未熟,即欲往生,便成揠苗助长。诚

恐魔事一起,不但自己不能往生,且令无知咸退信心,谓念佛有损无益,某人即

是殷,则其害实非浅鲜。祈将决定克期之心,改成唯愿速往之心,即不速亦无

。但至诚至敬,以期尽报往生则可。无燥妄团结,致招魔事之祸。

 


 

回向

回向者,以已所修念诵种种各功德,若任所作,则随得各种之人天福报。今将所

作得人天福报之因,回转归向于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作超凡入圣了生脱死以至

将来究竟成佛之果,不使直得人天之福而已。用一回字,便见其有决定不随世情

之意。用一向字,便见其有决定翼望出世之方。所谓回因向果,回事向理,回自

向他也。所作功德,人天因也。回而向涅槃之果。所作功德,生灭事也,回而向

不生不灭之实相妙理。所作功德,原属自行,回而向法界一切众生,即发愿立誓

决定所趋之名词耳。又三种义,一回向真如实际,心心契合。此即回事向理之义

。二回向佛果菩提,念念圆满。此即回因向果之义。三回向法界众生,同生净土

。此即回自向他之义。回向之义大矣哉。回向之法虽不一,然必以回向净土,为

唯一不二之最妙法。以其余大愿,不生净土,每难成就。若生净土,无愿不成。

以此之故,凡一切所作功德,即别有所期,亦必须又复回向净土也。

 


 

念观音

念观音名号,大则大应小则小应,绝无不应之理。只管放开大胆对人说。彼不见

感应者,(感应之迹,有显感显应,冥感冥应,冥感显应,显感冥应。见正编石印

普陀山志序)亦未尝无感应也。观音圣号,乃现今之大恃怙,当劝一切人念。若修

净业者,念佛之外,兼念。未发心人,即令专念。以彼志蒙大士被而消祸耳。待

其信心已生,则便再以念佛为主,念观音为助。然念观音,求生西方,亦可如愿耳。念佛念观音,均能消灾免难。平时宜多念佛,少念观音。遇患难,宜专念观音。以观音悲心甚切,与此方众生宿缘深故。不可见作此说,便谓佛之慈悲,不

及观音,须知观音乃代佛垂慈救苦者。即释迦佛在世时,亦尝令苦难众生念观音

,况吾辈凡夫乎。

 


 

禅宗明心见性尚是凡夫

禅宗每云明心见性,见性成佛。明心见性,乃大撤大悟也。言见性成佛者,以亲

见自性天真之佛。名为成佛,乃理即佛与名字佛也,非福慧圆满之究竟佛也。此

人虽悟到极处,亲见佛性,仍是凡夫,不是圣人。若广修六度,于一切境缘,治

烦恼习气,令其清净无余,则可了生脱死,超出三界之外,不在六道之中矣。佛

世此种人甚多,唐宋尚有。今则大彻大悟,尚不易得,况烦恼净尽者乎密。宗现

身作佛,或云即生成佛,此与禅宗见性作佛之话相同。皆称其工夫湛深之谓,不

可认做真能现身成佛。须知现身成佛唯释迦牟尼佛一人也。此外即古佛示现,亦

无现身成佛之事

 


 

通宗通教每每不如愚夫愚妇老实念佛

修净业人,着不得一点巧。倘或好奇厌常,必致弄巧成拙。此所以通宗通教之人

,每每不如愚夫愚妇老实念佛者,为有实益。若肯守此平淡朴实家风,则极乐之生,定可预断。否则不生极乐,亦可预断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