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大师全集问答撷录 

 

曲天翔居士问二十七则

问,弟子信佛之原因,以研究催眠术始,昔闻俗语云。九修天子十修佛。以为十

世方成。每恐半途而辍,则前功尽弃。早知当生成道,则早即念佛矣。年已二十

有七,甚悔发心之晚也。一答:九修天子十修佛,乃不知佛法者之妄说。知佛之

人,绝不说此。净土法门,乃仗佛力了生死。皆须有真信切愿,决定求于临命终时,往生西方,若不仗佛力,欲了生死。千生万劫不能了者多多矣。问,相信

净心成佛,如催眠术之必须沉静,然方有不可思议之现象。二答:净心念佛观佛

,则易与佛相应。果有真信切愿,定可往生,则渐次进修,必至成佛。且勿谓现

在净心,即得成佛也。问,相信借仗佛力,如催眠之自己催眠,则较被人催眠

为难,故知自力不如他力。三答:一切法门,皆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

如跛夫自行,日难百里。净土法门,仗佛慈力,便可带业往生。如跛夫乘转轮圣

王轮宝,一日遍达四洲,何可以催眠之事以证。问,口念佛,心想佛,其所想

之佛,是否与观经之第八观同。四答:观想,须从十三观起手作。否则境细心粗

,难以成就。或致用心不当,起于魔事。问,如遇危急时,势不能一时兼诵各咒,应以何者应用之。五答:遇极危急之灾难,但念观世音圣号,为最省心力,

最有感应。问,如专诵佛号,其效力比咒如何。六答:佛号与咒功德同等,唯

在至诚,方有感格。若心中先有一轻视佛号之心,则便无利益。以不诚而又疑,

致不得真利益也。问,唯心净土,自性弥陀,然则与西方之净土、及佛,是否

一而二、二而一。七答:有唯心净土,方生西方净土。若自心不净,何能即得往生。纵逆恶罪人,以十声念佛即得往生者,由念佛之净心,感生西方之净土。世

多以唯心则无土,便是魔外知见。此种似是而非之邪见。居其大半,致念佛之人

,不得实益。尚自以为高明,而不知其为执理废事,自误误人之邪见也,由自性

弥陀故,必须念西方弥陀,以求往生,渐进而可以亲证自性弥陀。傥单执自性弥陀,而不念西方弥陀,纵令真悟,尚未能即了生死。况说此话者,皆是一班担板

汉脱空汉乎。一而二、系未成佛前之事。二而一、乃已成佛后之事。问,生则

决定生,去则实不去,生、去、皆何指。八答:生则决定生,约事说,去则实不去,约理说。不知事理之所然,只好老实照事相做。否则必成执理废事之邪魔外道。问某命终时,忽曰,净土即在庭隅,然则此地即为净土乎。九答:此正是

唯心净土发现之义。彼唯心净土,乃彼一人之境。其余皆是唯心秽土,何得以彼

所见为断。问,诵经,是否在令自己生欢喜厌离心, 抑另有其他作用。十答:

汝诵经,只知求自己欢喜,可惜无边妙义,被汝看得一文不值。问,解第一义

,指何。十一答:解第一义,即撤悟实相妙理,唯心自性也。问,死后所存之性,与往生,及佛性,同异之点如何。十二答:一切众生,生前死后之性,与往

生之性,及佛之性,同而不同,不同而同。言同者,以心性本体无二故。不同者

,以迷悟天渊悬殊故。由有此义,故令人断惑证真,以期亲证此本同之心性也。

唯其体同,而在迷未证,故设种种法,令其反妄归真,背尘合觉,以亲证也。修

法甚多,唯念佛求生西方,为最易下手,最易成就。问,佛示修观,正为后世

浊恶不善,五苦所逼之众生设教。若以催眠之发现天眼通之说证之,则现极乐国

土,亦非难事,况尤为念佛求证之需要。何以劝人修观者,言其难耶。十三答:

催眠是术力岂真有天眼通乎真有天眼通着。岂肯为人催眠乎。汝今既学坲,当专

志学佛。现极乐国,唯心净而念一者能之。譬如磨镜,磨之及极,自然发光。用

术现,则心先不净,念亦不一,譬如以白粉涂镜,望其发光,不知封蔽更甚也。

问,修观是否仗佛力。十三观内云,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

然彼如来宿愿力故,有忆想者,必得成就。其别与参禅之点为何,较参禅易否。

十四答:参禅唯究自心,念佛兼仗佛力。二法至究竟圆成,则全同。当修持用功

,则回异。譬如登程,舟车各异,归家是同。问,修观者,想乎、观乎, 抑观

想全用乎,取远取近。十五答:观想二字,何可分之为二,摄心而想,即是观。

汝认作二,则便成知一十,而不知其即二五也。又观想则何分远近。问,每观

至少,须若干日。十六答:汝将谓此一观作几天,又作彼一观乎。不知佛虽说有

十六,而最初即当观第十三,方为契理契机之修。问,初即想像者,非 蜡等乎

。十七答:既知前说,此可类推。问,初观是一心想日, 抑须默持名号。十八

答:观与持名,原是一事。将谓作观之时,便不持名,不可持名乎。问,坐则

修观,余时持名,较专持一种为优为劣。十九答:有沉潜纯粹之心。则修观亦好

,持名亦好。否则持名较稳妥,以心志浮薄躁妄,作观则多致魔事。问,观见

极乐国土,乃真净土乎, 抑假现象乎。二十答:观见之极乐,乃唯心所现。谓之

为假,便是门外汉。问,观见极乐国土及能闻法是否为天眼通天耳通。廿一答

:此是观力所致。若天眼、天耳,不作观,亦可见闻。问,有云见佛者,乃心佛,非西方佛。若然,则往生时心佛现前乎, 抑弥陀佛来接耶。 廿二答:临终

见佛,乃自心所感之佛,不得只归于自心,而谓无佛来迎之事。问,至十三观时,此时可得随意往生乎, 抑必 俟命终,方可往生耶。 廿三答:业报未尽,何

能即生。古亦有其人,然非可责之于一切人也。问,观至见佛闻法时期后,每

天再观,仍须自初观始乎。 廿四答:作观只取得力者作,何必从头至尾,日日重习。佛之说此十六种者,前则令人知极乐之庄严。后之九品往生,令人知所修之

因果。各观既知,即观佛一法中,即可圆观诸观耳。问,十四观以下,乃各品

生者,既无境可现,令观之意为何。 廿五答:此义已见前说。问,上之往生者

,似乎不是修观者之往生。不知修观者之往生,也应如何着想。 廿六答:往生者,品位万别千差,经中只以九品摄之,汝何由而知其上者,非作观之往生乎。须知

人根不同,即一法而高下悬殊,岂拘拘然于所修之法乎,盖由彼各各心地中分也

。文殊普贤等,汝将谓用不著作观乎。问,记数念佛,吸念六句,呼念四句,

如何。心既记数,又念佛,又须想佛乎。 廿七答:念佛记数,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何定呼吸。汝系学炼丹运气之人,故稍见一二字相似于彼,即谓

是彼之功夫。念佛记数,为妄心难制者设。能如是念,如是记,如是听,决定心

渐调伏,此处谁令汝是加一想佛二字乎。此系随便念,何论呼之与吸。呼吸若使

之长久,则伤气受病,不可不知。

 


 

看经念佛妙法

世出世间诸法,无不以诚为本,诸修行人,更当至诚。诚则业障消除,善根增长

。凡诵经时,必须息虑忘缘,一心净念,如对圣容亲聆圆音,不敢稍萌懈怠疏忽

之意。久而久之,自可潜通佛智暗合道妙。喻如阳春一到,坚冰自消。诚到极处

,豁然贯通。此是看经念佛最妙之法。

 


 

求子三要

求子三要◎◎第一保身节欲,以培先天、第二敦伦积德,以立福基。第三胎幼善教,以免随流。此三要事,务期实行。再以至诚,礼念观世音,求赐福德智慧光

宗华国之子,必能所求如愿,不负圣恩矣。第一保身节欲。以培先天者。若不节欲,则精气薄弱,比难受孕。即或受孕,必难成人。即或成人,以先天不足,决

弱,既无强健勇壮之身,亦无聪敏记忆之心力,未老先衰,无所树立。如是

求子,纵菩萨满人之愿,人实深负菩萨之恩矣。第二敦伦积德,以立福基者。欲

生福德智慧光宗华国之子,必须敦伦尽分,孝亲敬长,善待眷属,愍仆使,此

行之家庭者。至于乡党亲朋,俱宜和睦劝导。俾老者善教儿女,幼者善事亲长。

以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戒杀护生, 素念佛,愿生西方,永出苦轮。普为同人,恳切演说,令培出世之胜因,咸作守道之良民。能如是者

,一举一动,悉益自他,一言一行,堪为模范。所生之子,必能超群拔,大有

树立。菩萨固能满人之愿,人亦可慰菩萨之心矣。第三胎幼善教,以免随流者。

古昔圣人,皆由贤父母之善教而成,况凡人乎。若求子者,肯用胎教之法,其子

必定贤善。从受孕后,其形容必须端庄诚静,其语言必须忠厚和平,其行必须孝

友恭顺。行、住、坐、卧常念观音圣号。无论出声念,默念,皆须摄耳而听,听

则心归于一,功德更大。若衣冠整齐,手口洗漱,出声念,默念,均可。若未洗

漱及至不洁净处并睡眠时均须默念,默念功德一样,出声于仪式不合。若至临产

,不可默念。以临产用力送子出,若闭口念,必受气之病。产妇自念,家属皆

为助念,决定不会难产,亦无产后各种危险。果能如此谨身、口、意,虔念观音

,俾胎儿禀此淳善正气,则其生也,定非凡品。及儿初开知识,即与彼说因果报应,利人利物者必昌,害人害物者必亡。须知利人利物,乃真利己。害人害物,

甚于害己。作善必得善报,作恶必得恶报。及说做人,必须遵行孝、弟、忠、信

、礼、义、廉、耻之八德,方可不愧为人。否则形虽为人,心同禽兽矣。不许说

谎,不许撒颠,不许人什物,不许打人骂人,不许糟践虫蚁、字纸、五榖,东西。举动行为,必期于亲于已有益,于人于物无损。又须令其常念观音圣号,以

期消除恶业,增长善根。幼时习惯,大必淳笃,不至矜己慢人,成狂妄之流类。

如上善教,于祖宗则为大孝,于儿女则为大慈,于国家社会则为大忠。余常谓治

国平天下之权,女人家操得一大半者,其在斯乎。其懿德堪追周之三太,庶不负

称为太太云,愿求子者,咸取法焉,则家国幸甚。◎◎ 附记禁忌,免致祸害。凡

求子者,必须夫妇订约,断欲半年,以培子之先天。待妇天尽后一交,必定受孕。天未尽,切不可交,交必停经,致成带病, 有危险。又须吉日良夜,天

气清明。大风大雨,雷电震闪, 宜切戒。礼记。月令。季春。先雷三日,

以木巡于道路曰,雷将发声,有不戒其容止者,生子不备,必有凶灾,古圣王

痛念民生。特派官宣布此令,又复着之于经,其天地父母之心乎。人,宣令之官。木,即铃,振铃俾众咸听也。巡,行也。道路,城市街巷,及乡村也。容止,此谓房事。不备,谓五官四肢不全,或生怪物。凶灾,谓其夫妇,或得恶疾

,或致死亡。既受孕后,永断房事,所生儿女,必定身心强健,福寿深长。孕后

交一次,胎毒重一次,胞衣厚一次,生产难一次。孕久若交,或致堕胎,及与伤胎。

 


 

念佛摄心偈

蕅益大师阿弥陀佛经要解有云,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

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 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祖师如此

极力道破,乃为一辈以持名压捺妄想,不知求生者,吐肝吐胆, 剖心沥血之诚实语,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但吾人既知生信发愿,决定求生。奈妄想纷飞,口

虽念佛,心全昏散,亦属往生之障。若业障深重之最极钝根,遵照前人几许良法

,均觉费力,仍难制心一处。 兹录云水僧书壁念佛摄心偈,似发前人所未发。以

之调摄身心,实较其他各法为有效。况念念存想莲华,即西方胜境而安心,自然

有助净行,毫无流弊。与势至之都摄六根,净念想继,不谋而合。呈似印公老人

,亦赞妙善。故敢钞附于此, 俾使净业行人,依之修习。偈云。

 

若问念佛法     摄心自有方     每念一声佛     口作莲华香    因我清净心

所以有此香     华从口中出     朵朵向西方     一佛华一朵    有色复有光

念到一声佛     青色放青光     念到二声佛     黄色放黄光    念到三声佛

赤色放赤光     念到四声佛     白色放白光     如是轮转想    念念不可忘   

不必记其数     但想色香光     果能心不乱     决见大愿王

 


 

茶毗

茶毗之事僧俗皆无,西域人死之后葬法有四。一水漂,投诸江河,以喂鱼鳖。(此须近大江河乃可。山僻小溪,则非所宜。)二,火焚,火焚其尸,冀破我执也。(此则随处皆可)。三,土埋,穴土掩藏,俾无暴露也。(此亦普通)。四

,林施,置林间,俾鸟兽食也。(此须深山大泽乃可。究不及前三种妥善)。吾

国向主土埋,(读孟子盖上世常有不葬其亲者一篇,即知所由)。其实仍不如火

化之美满。且佛法东来,僧皆火化,即取破除我执之意义。人之烦恼生死,完全

我执身见为根本。即淫欲等大患,亦仍从我执身见而生。身见我执若破,淫欲又

从何而生。故唐宋时代,深知佛法之高人达士,虽未出家,亦每主火化。后世多

不乐从者,即为固守身见我执。身见太重,实属修行之一大障碍。而所谓,居士

多未断欲,为色身不情洁,不宜火化,亦非通论。博地凡夫,四大假合之身,未

至业尽情空地位,不拘僧俗,皆是腥躁臭秽之脓血而成。身虽断欲,依愚浅近情

见谕,则较之贪欲之人,略似清洁。然心欲未尽,即污秽仍存。若据高深谛理论

,四大本空,五蕴非有。诸法因缘。皆无自性。诸佛正遍知海,在一切众生心想

中。一念回光,便同本得。遮那妙体,遍界全彰。本无生、灭、增、减、之殊,

又何有僧、俗、垢、净之异。故心经云,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即此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真如实相之本体也。吾人迷真逐逐妄,背觉合

尘,以致流浪生死,了无出期。今欲返妄归真,背尘合觉,了生脱死,超凡入圣

,必须破除身见我执,为最初下手工夫。因此故凡学佛人士,如知求神识得所,

不拘僧俗,均当火化。不特无碍,确有实益。对今后之环境,尤为适宜。

 


 

四土

佛土有四。所谓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无障碍土,常寂光土。(一)

凡圣同居土者,娑婆世界虽属秽土,亦有佛菩萨二乘圣人,同生其间。然凡圣所

见之境,与所受用,天渊悬殊。西方约带业往生之人论,则生凡圣同居土。然此

土清静微妙,如弥陀经无量寿经所说。此土虽属带业往生之人所居,亦有法身菩

萨及佛,亦居其中,为其说法。故亦名凡圣同居土。但此为净土往生之人,虽未

能如佛菩萨所见,所受用之殊妙,然其气类相同。不比娑婆之条然各别也。此土

亦分九品。若中下六品,则多须时劫。若上三品,则速得悟(悟无生方能入实报)

无生忍,登不退地,证入实报寂光矣。(二)方便有余土者,乃己断见思,未破

无明之人所居之土。言方便者,以其所修系入真实之前方便。言有余者,虽断见思,未破无明,(尘沙无体,说不说俱可。若说,此九方便人,正破尘沙惑耳。

九方便,即藏教三乘,通教三乘,别教三贤,圆教十信。此九种人,同断见思,

未破无明。)故言有余。若破无明,可称分证无余。若无明静尽,则是究竟无余矣。(三)实报无障碍土者,即佛菩萨不思议福德庄严所感之报土。(四)常寂

光土者,即佛菩萨所证之理性也。此二土本属一土。约所感之果报上言,则名实

报。约所证之理性言,则名寂光。圆教初住,初破一品无明,证一分三德,即入

实报土。亦得名分证寂光。若妙觉佛果,则是上上实报,究竟寂光矣。

 


 

佛法问答八则

()    虽分有菩萨比丘二众,比丘形虽异俗,持戒一依佛制,结夏时,

虽离佛独居,亦尚无何等标记,持犯不过各藏蜡人一枚以志之耳矣。夫然,则求

戒之制,固非始于佛世时也明矣。今人既多以戒疤有无判别僧俗。则戒疤关于僧也,盖亦重焉。且戒之数必十二者,毕竟于法有何所表?今世僧人,对此绝有如

其所从来者。若不明其出处及其作用,将焉以答外难?无智陋僧,又焉知戒之可

重耶?    佛初成道,即说梵纲经,菩萨戒。至于比丘戒,乃因有犯而制。何得说:「求戒之事,非始于佛世」乎?至于坐夏之法,特用腊人以验其戒力之全否。

此不过表示人各宜严持净戒而已。如世之行功过格者,居心,动念,行事,其善

恶毕记。其记者,为防非止恶,力修善行耳。非以记为行善止恶之必要也。能时

时省察,不记亦无碍。不省察,记亦无益。自己持戒之全缺,自己岂有不知?虽

不用腊人之验,能自瞒乎?自既不能瞒,则佛,菩萨,神通圣人,与天,地,鬼

,神,皆不能瞒。所暂能瞒者,唯人耳。而人纵能瞒,戒德允着与不着,人亦可

得而知。是则人亦不能瞒矣。但期着力于持戒,不必定欲取验于腊人也。汝既受

过戒,开示苦行,令然身背指供佛。以凡夫未得忍,但止然香而已。此语,楞严

六卷末,四种清静明诲中,己说。梵纲,法华,皆有其说。汝不在然香供佛上作

道理,在戒疤上作道理,既成语舍本逐末。然末世众生,事事作假。由有此戒疤

,分别受戒与否。今则普通剃发,疤之标帜,固属要紧,其数乃随人发心,何必

问其所表?但知此然香供佛,乃然身臂指之一少分之苦行而已。北京传戒,然臂香,不然顶香。有南京参学者,则补然顶香。今则唯然臂香,断断不可。以俗人

悉光头故。未闻北京已改其然香章程与否?

()    上海各地,每有男女百十为群,敬献香金,归依。或云拜师父。此事出

何经典?始于何时?佛在何处?说何经?对何众生开此方便?若无明诲,拜者既

蒙然不知,归依后宜如何护持斋戒?被拜者又不思德之称否,滥受信施。恐大好

佛法,未免等与陈货滞物,斋价拍卖。非大可悲痛耶?请详开示,俾拜与被拜者

,知所诫勉。庶免不信者谤。    佛初成道,尚未行化。欲往鹿苑度五人。道逢

商人提谓,奉佛抄蜜。佛为彼哾三皈戒,并五戒十善。佛,即佛自己。法,即佛

与彼说之五戒十善,及佛后来所说一切大小乘法。此时尚无一僧,故于皈依僧一条,则云皈依未来僧。以僧决定即有故。此皈依三宝之最初第一人也。此后凡国

王大臣,以及士庶,凡信佛者,无不皈依。何得云:「无出处。」至于香敬之说

,乃借物以表其诚敬而已。佛世,僧不立烟爨,致金银于无用之地。而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之奉,与送资财固无少异。此方信心人少,凡所作为,必赖钱财

,是以彼既见信,必期于供养以备所需,此香敬之由来也。此方圣人设教,来学

者须备束修,以为赘敬。与香敬名虽不同,而意无异也。不徒此也,凡天子诸侯

宴会,必有佳肴,又必有珍物相馈,亦犹之乎既拜而又供养也。既归依三宝,当

必持五戒,修十善。然今之人情,多属虚设。是自己不依教之过,非佛法之过。

僧之能持与否亦然。固宜分别师之真伪,与徒之真伪。不得概谓皈依三宝为非而

斥之也。若无人皈依三宝,佛法将从之断灭。以纵有真僧,了无外护。谁肯供养

恭敬汝世外之人?况佛法不独是僧分中事,实一切世人皆应修应行之事。不使皈依,即是断灭佛种耳。一切世人应修应行之义,文钞中屡说。

()      昔有某居士问,皈依佛后不堕地狱,舍身后不堕耶?抑永劫不堕耶?并问,近来上海等地皈依者,半属操业不规青楼之女子。当时虽稍有愧悔之念,过

后仍守故业造罪。使皈依后永劫不堕地狱,则二元四角之香金,孰甘吝惜?果二

元四角可保造恶永劫不堕地狱,则铁围山之内,夫何地狱之有?天下宁有如此便

宜之事耶?又曰,所谓皈依佛之佛云者,过去佛耶?未来佛耶?若云过去,则

过去,现在无佛。未来,未出世。夫何佛皈依之有?若云归依弥陀或释迦之像,

则但赴各像前敬礼足矣。又乌籍乎香敬耶?弟子言塞,不克剖答。毕竟如何?深

企示诲。   此事当从真实行上说。不可止在皈依上说。皈依佛法僧三句,虽分

说不堕地狱饿鬼畜生。不可执定谓皈依佛但能不堕地狱,犹不免堕饿鬼畜生,则

是痴人说梦矣。佛大慈悲,汝尚不知,妄说道理。青楼女子,所作下贱,果能信

仰于佛,常生惭愧,常念佛号   求生西方,尚可蒙佛接引,直登九品,与诸上善

人聚会一处。佛种种方便,引发众生出世善因故,于五戒任彼受一二三四及全。

何以令不全受?以彼或有势不能守故。如屠户不能持戒,尚可持余四戒。娼女不

能持邪淫戒,酒保不能持酒戒等。佛之深恩厚德,如天普覆,如地普载。不以一

着弃其本具之佛性。世之自高自大者,见人一短,即有千长,亦不以为然。佛则

不如是。龙舒净土文有普劝门一卷,详说所以然。凡列名有三十多,内有屠户,

渔人,做酒者,即在风尘青楼女子,皆言如能改业,固为最善,如不能改,当生

惭愧,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果能信愿真切,亦可高登九品。何止堕地狱等乎

。若不生惭愧,亦不修持,以此为荣,止以拜一师为事,则不堕与否,非光所敢

决断。至云:皈依三宝,佛属何佛?汝受戒曾有此种开示,有佛世之三宝,(此即

所谓住持三宝。)有佛后之三宝。佛世,佛即释迦佛。法,即四谛等法。僧即随佛

出家之人。佛后,佛即释迦之种种形像,(谓金银铁土木绘画刺绣等像,乃佛之形仪,当视同真佛。而弥陀药师等佛,亦摄其中。以释迦为现在教主,故专说耳)。法,即黄卷赤轴之经典。僧,即剃发染衣之人。又有一体三宝,此则即于自心之

觉义,正义,净义,谓之佛法僧之宝也。若详说,太费笔墨。佛初成佛,尚未有僧。但今提谓长者皈依未来僧。以僧为负荷继续法道之人故也。若自高自大,止

知佛与法可钦仰,而藐视僧人,不肯皈依,其人于佛法中,纵能得益,但以慢心

,恐难得真实之益耳。

()  智者大师,人均以为释迦再世。如金粟如来之现维摩居士,龙图佛之现身

比丘。今之崇贤首者,多有辩难。以致我见岩固,是非峰起。或云五教美于四

教。或云智者非释迦在世。或云智者判四教时较早,参考书不及唐时完备,故所

判教,义有缺欠。或云智者既是释迦后身,作止观时,云何不能遽决六根功德优劣,而在拜经台拜般刺密谛未译之楞严经,以经为道规耶?经既为佛所说,智者

既是佛,宜于经洞然。若云佛亦有隔胎之昧,则乌足称无上正等正觉耶?是等疑问,群然杂出。自非老人愍群情,曲此难,为学界司南。恐台贤学子相谤,

有不能已者。 !自相攻难,佛教其不淹沉者几矣!   天台贤首开法之人,或

是古佛应世,或是菩萨示生,不得以此轻彼,以彼轻此。纵所说不全同,而各有

所见,并非妄说。彼妄以门庭相争者,皆佛之逆子,各宗祖师之罪人也。四教五教,本是一佛教。汝曾见藕益大师弥陀要解序否?(原本十要,被成时大师略去之。可叹!)其文云:「不敢与二翁竞异,亦不必与二翁强同。譬如横看成岭,侧看成峰,皆不尽庐山真境,要不失为各各亲见庐山而已。」此语系用东坡游庐山:「横看成岭侧成看峰,远近高低总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夫庐山乃块然一物,尚随人所居久之地而异相。况如来所说之法,如随色摩尼珠

。彼定谓此珠是何色,乃不识珠之人。而随青黄赤白,现青黄赤白,既说为青黄

赤白,亦非不可。若定谓是青非黄赤白,及是白非赤黄青,则不可。圆会经义,

诸祖皆为如来功臣。板泥一语,弘法即是坏法魔党。智者作止观,即与楞严六根

功德义相符。复闻梵僧称其合楞严义,故有拜经之事,祈早来以证已说之不

汝何云不能遽决六根功德优劣乎?为是自立章程,以屈智者,作如是说?为是不

知所以,妄听人言,以为如此也?拜经之事,盖有之矣。若云日日拜,拜多年之说,则后人附会之词耳。智者勿道不是佛现身,即是佛现身,以既现为僧,便当

隐实示权。故必须有经可证,方为宏传之轨。倘自以为佛,自说未来之经,即为

彼后世着魔之徒,皆说我是某佛某菩萨而为先导。此弘法之法身人士,不显本之

所以也。汝既知华身子内 外显之义。何独于智者而疑之?

()  相宗判一代为三时教云:「先有,次空,后中。」但有别之时,而无通之时。天台判五时,通别互用。版见学者,相攻相非。台者毁相宗三时为徐六担板

,义极不圆,非佛本旨。相者斥台为儱侗泥涨,乱云漫雾。鲜有能汇通者。究孰

是孰非?望垂弘范。  此语宜于第四段领取。自知诸佛说法,随众生机。今之弘

法者,多违机说。所以佛早已受记。谓末法为斗争坚固之时也。哀哉!

()   佛未显本前,各声闻等皆修成。开权后,一切八部,亦皆是大菩萨,乘愿

辅化。然则佛弟子无一是凡夫修成。佛出世何益于众生也?  汝只会执悬板语。

就不晓得此等人示现之所以然。彼法华会上之人,俱已证阿罗汉等。在先皆不言

佛法,皆由闻佛种种化导,方入佛法。是以四十余年,长随如来。且问汝。此等人,数十年中,绝无引人生信,改恶修善,皈依佛法,了生脱死者乎?汝作此问,可谓痴极痴极。

()  法华经,举手低头,皆能作佛。佛又于无量劫前,曾说法华。由是观之,

无量劫前,曾有所谓佛者,于世度众生矣。众生既种善根于无量劫前,则此曾

种善根之众生,至今应皆作佛或成菩萨矣。则应佛菩萨多而众生少。何故佛菩萨

不少概见,众生滔滔皆是耶?将无量劫前之众生,悉未有举手低头之善根耶?

种而未熟耶?若曰种而未熟。毕竟至何时而熟耶?今之众生,种举手低头善根着

,由须历几无量劫,能成熟此善根耶? 永不能成熟耶?   佛菩萨多,众生少

。佛菩萨少,众生多。此二语须佛菩萨所居地上看。譬如乡间小民,只知乡间之

平民多。并不知国家辅,其多无数也。然世间法不足敌喻。汝何不看华严海众

之多,非佛刹尘数可 喻乎?佛能度众生,而不能度无缘者。故有番番示生示灭。

令众生番番种,番番熟,番番脱,而众生无尽,故佛菩萨之誓愿无尽。汝以断灭

知见论,故有此种种之问也。其间似乎有理,不知乃众生之情见。渺不知佛菩萨

之境界。汝果能一心念佛,往生西方。将叹其菩萨多而众生少也。吾故曰,当于

佛菩萨之居处看,不当在众生之居处看也。

()  弟子无论居何地,清旦漱后,即披衣礼拜观音大士。至精神困乏后,即

就地趺坐持名。有时过于劳倦,坐即昏沉。或胡思乱想。间亦有身心畅适,坐半

小时许,如数分钟之短者。亦有时手捻念珠,不觉从头至尾三百余颗之念珠,斯

须即尽。心亦似知朗朗称诵。但不甚明了焉尔。亦有时持咒,忽忘所持之咒。不

觉糊里糊涂念诵佛号。此等毕竟是何境界? 坐久不觉久,念久不觉久。此系心

静神所在。但不可以此为得。从玆努力做工夫,自可上进。若以此为得,即此

亦不得矣。况上进乎?持咒昏沉念佛,念佛昏沉持咒。此系意识随妄心正念转变

而现。初修者固多有此。若工夫有把持,庶可不致颠倒错乱矣。然此颠倒错乱,

犹属工夫所使。设无工夫,则并此糊里糊涂之念亦不可得。况明白不错乎?

 


 

佛法要义

佛法要义。在无执着心。若预先存一死执着得种种境界利益之心。便含魔胎。若

心中空空洞洞。除一句佛外。别无一念可得。则庶几有得矣。

 


 

闭关

闭关专修净业。当以念佛为正行。早晚仍照常念楞严、大悲、十小咒。如楞严咒

不熟。不妨日日看本子念。及至熟极、再背念。晚课弥陀经、大忏悔、蒙山、亦

须日日常念。此外念佛。宜从朝至暮。行、住、坐、卧、常念。又立一规矩。朝

念一次。未念前。拜若干拜。(先拜本师释迦牟佛三拜。次拜阿弥陀佛若干拜。

再拜观音、势至、清静大海众、各三拜。再拜常住十方一切诸佛、一切尊法、一

切圣贤僧、三拜。)念佛或一千声。或多或少。念毕。再拜若干拜。午前一次。

午后一次。再歇一刻做晚课。初夜念蒙山。后念佛若干声。拜若干拜。发愿回向

。三皈依。后心中默念佛号养息。卧时只许心中默念。不可出声。出声则伤气。

久则成病。虽是睡觉。心仍常存恭敬。只求心不外驰。念念与佛号相应。若或心

起杂念。即时摄心虔念。杂念即灭。切不可瞎打妄想。想得神通、得缘法、得名誉、想与寺庙。若有此种念头。久久必至着魔。若不与汝说破。恐汝以此为好念头。妄想日日增长。必定着魔无疑。纵令心净妄伏。亦不可心生欢喜。对人自夸

。有一分就说有十分。此亦着魔之根。凡有来者。皆劝彼念佛求生西方。又须遇

父言慈。(谓教子依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之道以行。是名为慈。

若溺爱不教。乃教令学坏。则名为害。不名为慈。此事世人百有九十九不识。故

成此互相残杀之世道。若人人都教子以道。则世道太平。无有坏人。坏人皆彼父

母养成的。惜无人提倡。知者绝少。可不哀哉。)遇子言孝。遇兄言友。遇弟言恭。夫和、妇顺。主仁、仆忠。各人尽各人职分。是为善人。又与女人说。(亦

可与男人说。)女子从小就要教彼性情柔和。纵遇不如意事。亦不生气。习以成性。不但于自己有无穷之好处。且家庭得和睦之祥。而儿女必不夭死。性情贤善

。国家得贤才之庆。气性大的女人。生子必多死、或多病。以一生气。乳即变成

毒汁。气大极、喂儿立刻即死。稍小点、半天一天方死。小气虽不死、亦必定生病。此一定不易之事理。吾国医家。绝未言及者。凡学医者,皆应为说之。一年

当救无数小孩于必死必病之顷。即转而为安然无恙以成人也。放生功德大。此比

放生功德更大。以此功德、回向往生。必能满愿。有肯常与一切人说者。亦培莫

大之功德。以汝知医。此为根本上救人。而无形亦可见之善法。吾乡人士。绝未

闻见此语。汝能与相识者说。必可一传十、十传百、以至千万而无尽也。入关仪

式。亦无定章。总以至诚恭敬为主。要在先日。礼佛陈己志愿。当日大殿礼佛。

至关房、令护关人锁门。门上只贴「不慧发心闭关。专修净业。普为自他。忏除

宿咎。增长善根。」作两行写于一纸上。贴于门正中上节。不必学不懂事的人。

用三叉封皮、写封条。俗鄙之极。日期自择。亦不可请人封关。此种都是摆空架

子。


 

盲聋暗哑

凡有心者、皆堪作佛、何得谓盲聋暗哑不得往生。佛说八难中有盲聋暗哑、谓其

难以入道而已。果能专精念佛、虽聋子不能听经、及善知识开示、瞎子不能看经

、究有何碍。喑者无声、哑者不会说、但能心中默念,亦可现生亲得念佛三昧

、临终直登九品、何可云此等人不得往生。此等人不认真念佛、则不得往生、非

此等人虽念佛、亦不得往生也。至于残废缺手缺脚者、与此盲聋暗哑者同。此之

说话、盖是误会往生论偈之致也。偈云、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

、二乘种不生。乃是说、西方极乐世界、是大乘善根人所生世界、绝无有可以

讥毁、可以厌嫌之名字耳。下即列出讥嫌之名数种、即女人、六根不具足之人、

及声闻缘觉之二乘人。故曰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乃谓西方无女人、与六

根不具足人、及小乘人。(西方虽有小乘名字、然皆属发大乘心者、绝无不发大

心之声闻缘觉人耳。)非指此世界之修行者说。无智慧人、认做此等人不得生西方、

其错大矣。

 


 

求子之道

求子之道。人多背驶。汝欲得身体庞厚。性情贤善。福、慧、寿、三。通皆具足

之子。须依我说。方可逐心。世人无子。多娶妾。常服壮阳之药。常行房事。

此乃速死之道。非求子之方也。幸而得子。亦如此秕稻种之。或不出、或出、亦

难成熟。第一要断房事。或半年,至少或百日。愈久愈好。当与妇说明。彼此均

存此念。另屋居住。若无多屋。决须另床。平时绝不以妻作妻想。当作姐妹想。

不敢起一念之邪念。待身养足后。待妇月经净后,须天气清明。日期吉祥。夜一

行之。必得受孕。从此永断房事。直到生子过百日后,或可再行。妇受孕后。行

一次房。胞厚一次。胎毒重一次。且或因子宫常开。致易堕胎。此种忌。人多

不知。纵由知者。亦不肯依。故致或不生。或不成。或弱短命。不知自己不善

用心。反说命不好。反将行房当常事。日日行之。不死就算大幸。又要心存慈善

。利人利物。利人利物。不一定要钱。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凡无利益之心

、之话、之事。均不存、不说、不行。满腔都是太和元气。生机勃勃。又须至诚

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就依此念)愈多愈好。早晚礼拜念若干。此外行、住、坐、卧、都好念。睡虽好念。也要心存恭敬。宜穿裤、不可赤体。宜默念、不宜出声。默念若字多难念。可去南无二字。但念观世音菩萨五字。白衣咒、念也好、

不念也无碍。汝如是存心、行事、念。亦令汝妇也如是存心、幸事、念。及至临产、还念。临产不可默念,要出声念。旁边照应的人。须大声帮他念。管保了无

苦痛难产之事。临产默念不得。以用力送子出。默念或受气病。女人一受孕、不

可生气。生大气则堕胎。兼以乖之气、过之于子。子之性情,当成凶恶。又餧

儿奶时。必须心气和平。若生大气、奶则成毒。重则即死。轻则半日一日死。决

无不死者。小气毒小。虽不死、也须生病。以故爱生气之女人的儿女。死的多,

病的多。自己餧、雇奶母餧、都是一样。生了大气。万不可餧儿奶。须当下就要

放下。令心平气和。过半天再餧。餧时先把奶挤半茶碗,倒了。奶头过、再餧

、就无祸殃。若心中还是气烘烘的。就是一天、也餧不得。餧则不死,也须大病

。此事古今医事、均未发明。近以阅历,方知其祸。女子从小,就要学柔和谦逊

。后来生子。必易、必善、必不死、必不病。凡儿女小时死病。多一半都是其母

生气之故。少一半是自己命该早死。天下古今。由毒乳所杀儿女。不知有几恒河

沙数。可不哀哉。

 


 

替死鬼

溺人之处。常有人溺。即所谓求替死鬼者。当于其处。立一木标。上用极厚白洋

铁板。刻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字要大。要看得远,要能经久。可息此祸。以刻此

字之人之悲心。感佛之慈光加被。以后决保无有此祸。即此可见佛慈悲力。不可

思议。

 

 


 

受戒与打七

受戒一事,当以至诚忏悔为主,然其要在于心动念处省察,能如是省察,自可诸

恶莫作,众生奉行,傥不在此处省察,则虽受戒而仍是常犯戒者。当今修持,唯

净业最为第一,切勿闻禅之奥妙,教之渊深,密之奇特,而为之转移,令如来普

度众生之道,因此见异思迁而失之,致自己仍然在此娑婆世界,作生死轮回中人

,可悲可痛。必专修净行,即生了办,庶可不虚此生遇矣。八关斋,以过中不食

为体,今人体弱多病,而且打七念佛,乃精进行道,非息心坐禅者可比,似不必

执着,否则或恐受病。又南方打七点心度数过多,不但不能心归一致,且令食

不易消,当以多食为戒,两粥两饭斯可矣。所言先日持八关斋,亦非确论,先日

持岂七日中不宜持乎?须知念佛一法,事理甚深,吾人量力而为,不须强人以难

,致人无奋发之思,则为得之。天下事理有定,而法随机,目可更而纲不改,乃

可望其有成焉。墨守成规,妄立新章,皆难收效,祈善裁度之,庶可亲获三昧矣。

 


 

受戒

佛法,法门无量,无一不以戒为基址,净土为归宿者。既欲皈依三宝,当须认真

持佛净戒。在家人以五戒为根本。五戒前之杀、盗、淫、妄四条,乃性戒。无论

受戒不受戒,皆不可犯。但未受戒者犯之,则按事论罪过。受戒者犯之,则于事

上论罪之外,又有犯戒一层罪过。酒戒,乃名遮戒。以佛遮止不许人喝,未受戒

者喝,无罪过。若喝而妄为,则在所为之事上论罪。故虽未受戒,亦不宜喝。若

受戒者喝,则止得犯戒之罪耳。然既发心皈依三宝,固当五戒全持。佛大慈悲,

虽又一、二、三、四,随人意受之例,然此系有势不能持之事,不可以此自宽。

言事不能持者,如屠儿不能持杀戒,酒保不能持酒戒等。归依佛法,修持净业之人,必须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此

以自行,复以化他。俾内而父母兄弟夫妻儿女姐妹妯娌男女仆使,外而乡党邻里

亲戚朋友,以及一切相识有缘之人,皆以此为劝。凡欲劝人,必须自己实行其事

,则人自依从。世出世间事,无不以身为本者。所谓以言教者讼,以身教者从。

又须知念佛一法,乃佛一代所说一切诸法中之特别法门。其道理超出一切禅教律

密之上。一切法门,欲了生死,必须断尽烦惑,方有了生死分。若烦恼惑业未断

,任凭你见地高,工夫深,智慧大,皆不济事。此各法门,皆仗自力,故难。净

土法门,全仗佛力,故易。若有真信切愿,至诚念佛者,临终蒙佛接引,往生西方。既生西方,则烦恼不期断而自断。以西方所有境界,皆令人增长功德智慧,

了无令人起贪痴者。故龙树菩萨称为易行道,马鸣菩萨称为最胜方便。然此不

但普度凡夫,实则普度一切凡圣。

 


 

十念法

晨朝十念,忙人决定须用。即闲人能作正课,于正课前,用晨朝十念亦可。非能

作正课便不可用也。古人多有毕生用晨朝十念法,然后再作正课。

 


 

着魔发狂

吾人从无量劫来,所结怨业,无量无边,彼等欲从抱怨,由其有念佛修持之力,

不能直报。因彼想好境界,彼怨业逐现其境界。令彼起欢喜心,谓我修行功夫到家,或谓我已成圣道。由此妄念坚固,逐失正念。魔鬼逐入其窍,则发颠发狂,

佛也不能救矣。世多有用功修行,发颠发狂者,皆因自己不知在息除妄想摄心正

念上用功。每每皆是尚未用功,便想成圣,由终日唯以妄想圣境为事。如饮毒药

,昏乱无知,谓天转地覆,神奇鬼怪。实则皆自己妄心所感召之魔鬼作用也。

 


 

境界

凡念佛人,但宜至诚恳切,一心正念。绝不妄想见佛见境界之事。以心若归一,

见佛见境界,皆不至妄生欢喜,逐致得少为足,便成退堕,不见佛不见境界,亦

了无所欠。心未归一,急欲见佛见境界。勿道所见是魔境,即真系佛境,以心妄

生欢喜,即受损不受益矣(谓生欢喜退堕)。当以至诚念佛为事,勿存见佛见境界

之心。倘正念佛时,或有忽现佛像,及菩萨诸天等像。但心存正念,勿生取着。

知所见之像,乃唯心所现。虽历历明明显现,实非块然一物,以心净故,现此景象。如水清净,月影便现,毫无奇特。了不生夸张欢喜之心,更加专一其心,认

真念佛。能如此者,勿道佛境界,有利益。即魔现。亦有利益。何以故?以不取着,心能归一。佛现,则心更清净。魔现,则心以清净不取着,魔无所扰,心益

清净,道业自进。

 


 

评玉峰法师念佛四大要诀

玉峰法师、行持虽好、见理多偏。其所著述、依之而修、亦可往生。但其偏执之语、未免有大妨碍。即如念佛四大要诀、其意亦非不善。而措词立论、直与从上

古德相反。不除妄想、不求一心、全体背谬。经教人一心、彼教人不求。夫不除

妄想、能一心乎。取法乎上、谨得其中、岂可因不得而不取法乎。若以不得而令

人不取法、是令人取法乎下矣。大势至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彼极力教人散

心念、不赞扬摄心念。念佛虽一切无碍、然欲亲证三昧、能净固好、不能净、亦

无妨即动而静。彼直以静为邪、谓大违执持名号、忆佛念佛之旨、其过何可胜言

。且念佛一法、圆赅一代一切法门。而静之一字、尚隔其外、岂可谓净宗真善知识。

 


 

弄巧成拙

净土法门、乃佛法中之特别法门。一种好高务胜者、每每妄以求开悟为事。其意

在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不以西方极乐世界为然。此种意旨、似乎深奥、实则多

半皆成说食数宝之下劣派、切弗效此恶派。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而念、自可决

定往生西方。彼唯重理性、不务事务者、乃弄巧城拙、求升反坠之流也。若染此习、则了生脱死、须待驴年。

 


 

境界

礼拜种种震动、也黑暗中精光流露、皆提神过渡所致。以后礼诵、但至诚恳切即已、不必过为提神。宜心常向下想、或想在莲华座上坐。而只想所坐莲华、绝不

计及自己之身在莲华上。久之、此种虚浮习气、消灭无有。以此种现相、多半属

躁妄所致。尚未用功、即欲成就。不知好歹者、认做工夫、则着魔发狂矣。然好

境界亦不生喜、恶境界亦不生怖。怖则邪必乘之、喜则必先失正。

 


 

临终人— 如何令其神识清明

凡临终人、神识昏乱、若服大悲水、或香灰水、大悲米水、均可神识清明。若又

有人助念、决定念佛而逝。

 


 

炼丹运气

世间外道、名目虽有百千万种。究彼所注意之真道、通是炼丹运气之道。炼丹运气、亦有好处。亦有坏处。运得好、则身轻体健、延年益寿。至言成仙、则或有之。言了生死成佛、则是胡说。运得不好、生疮生疖、瞎眼聋耳、亦常有之。又

炼丹运气之道、不过提肾水、降心火。彼特神乎其词、谓为坎离交姤、婴儿少女

交姤。由有此种名词、正人则亦借此以表示其法、妄人难免节外生枝。而传道之时、关于密室、外设巡逻。一师一徒、密相告语。若是心存邪念、为女人传道、

逐指坎离婴少交姤、为实行交姤。其初未必便是淫女、由彼种种做作、以导其欲

。又加误认与师行淫、乃属传道。可怜几多无知女人、受此污辱、而犹以为是道

、直是罪大恶极耳。

 


 

扶乩

扶乩一事、皆灵鬼依托扶者之智识而为、亦或多由扶者自行造作而庇者、且非全

无真仙、殆千百次偶一临坛耳。至言佛菩萨、则全是假冒。但扶乩者、多是劝人

为善。纵不真实、因其已挂善之名、较之公然为恶者、当胜一筹。又可证明

神祸福等事、令人有所畏惧。所以吾人亦不便故意攻击。奈其所说、不拘与佛

法不合、(稍知佛法之人扶之、即能常说浅近相似之佛法。不知佛法之人扶之、则

全是胡说巴道。)终多是以鱼目为明珠、坏乱佛法、其害甚大。(真知佛法之人、决不附和扶乩。佛制三皈、即已分明详切告诫、何况深义。)故凡真佛弟子、切不可

随便赞同。

 


 

蒙山

蒙山照文念、并无甚秘密。至于结印、丛林中亦是敷衍、实未按实义结也、故不

必结印。

 


 

蛋不可食。邪见人云、无雄之蛋可食、此切勿听信。又蛋有毒、以鸡常食毒虫故。

 


 

境界

诸位欲得实益、当按佛菩萨祖师所说而修、决得真实利益、古德教人、只为人说

用功法、谁将自己所见境界、搬出来示人、远公大师、为莲宗初祖、至临终时见佛、方与门人言、我已三睹圣相、今复再见、吾其往生矣。若论远公身份、岂惟

三睹圣相、别无一点好境界乎?然若到心空境寂时、又何境界之有?所云心佛相应、心佛双亡、四相不存、三心叵得、无念而常念、即念而了无能念之心、与所

念之佛、此处有何境界、倘念至此、不妨西方净境、彻底全彰、然由念寂情亡、

故于此更能得益、决不至生大欢喜、误认消息、以致着魔发狂、倘未到一心时、

心中念念想境界、此境界现、决定受祸、楞严云: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此尚非躁妄心所惑之魔境、而一生欢喜、谓为证圣、便成魔子、

况最初即以魔心所感之魔境为圣乎?

 


 

搭衣

所搭之衣、按律、是五条直条、名缦衣、无一长一短之横纹。今人多不依法、或

搭一长一短之五衣、或搭二长一短之七衣、皆为违律。在家人、即依法缦衣、亦

只礼拜持诵、敬礼三宝时可搭、不宜常搭。出家人、从前五衣、系窄短的、如一

条大手巾、常不离身、故名作务衣。今之五衣、与七衣同长大、做事则不能搭。

此古今之殊制也。

 


 

念佛

念佛宜念六字、或先念六字、至将毕则念四字。始终念四字、颇不宜。以南无二字、即皈依、恭敬,顶礼,度我等义。人每图快图多、故多有念四字者。常闻有

人主张专修之益、只令人念四字、发愿,礼佛、皆云不必、则完全一门外汉、只

知自己做功夫、不知求佛慈悲力。

 


 

保养

先后天衰弱,当以善于保养为事,若欲靠食物滋养,食素人宜多吃麦食,麦之力

大于米力,不止数倍。光吃了面食,则精神健壮,气力充足,音声高大,米则止

包饱腹,无此效力,麦比蔘力尚高数倍,有钱人服蔘,乃是有钱无处用,故作此

消耗耳,非真能补人也。又大磨麻油亦能补人,小磨麻油以炒焦枯了,力道退半

,人但知香,实则是焦味耳。莲子桂圆红枣芡实薏米,皆可滋补,岂必须血肉方

能滋补乎?总之皆不如麦之力大,如不能吃,则兼带着吃,久则自知亦自好吃矣

。保养之法,第一是寡欲,若不知好歹,任意嫖荡,则死期将至,仙丹亦不灵矣

。即不嫖荡,自己室人,亦须相与说其保身之由,暂断房事一二年,否则或半年

一相亲,或一季一相亲、倘日日行房事,则精体枯歇,不死何能。节欲之人,所

生子女,体状少病,易于成人。多欲之人,或不能生,以精薄故,不能受孕,纵

或生子,或即夭亡,即不夭亡,亦残弱无所成就。

 


 

佛像

佛像如其不适宜。改造亦无妨。佛菩萨藏中、所安置之各物。亦属俗情。并无深意。大乘经咒安于藏中、则有益。余均俗派。即彼密宗所说。亦仍是俗情。所最

贻害后人者。装藏用金银宝物。以致后来无知之人。便毁像以取宝。宝岂有许多

。名目而已。而害人之祸。便基于装藏之时。此亦可以为戒者。

 


 

宗门以开悟为事、净宗以往生为事

宗门以开悟为事、净宗以往生为事、开悟而不往生者、百有九十、往生而不开悟

者、万无有一、此义认不准、或致因求悟而反不以往生为事、则其误大矣。今

修念佛法门、当依大势至菩萨所示、如子忆母之诚心、修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之

实行。果能死尽偷心、则一心不乱、念佛三昧、或可即得。然念佛三昧、乃三昧

中王、且勿视为易易、纵不即得、当亦相去不远矣。都摄六根、为念佛最妙之一法、念时无论声默、常须摄耳谛听、此乃合返念念自性、与返闻闻自性之二义而

兼修者。返闻单属自力、返念兼有佛力、则为益大矣。心念属意,口念属舌、耳

听属耳、眼皮下垂、即见鼻端、则眼鼻二根亦摄、五根既同归一句佛号、身根焉

有不恭严肃之理乎。故知都摄六根、下手在听、能都摄六根、则心识静而不浮散、便名净念、以六根既摄、杂妄等念、潜消故也。净念如能常常相继、无或间断、则念佛三昧、可即得矣。

 


 

评无量寿经

、无量寿经。有五译。初译于后汉、月支、支。三卷、文繁。名佛说无

量清净平等觉经。次译于吴、月支、支谦。有二卷。名佛说阿弥陀经。以日诵

之经,亦名佛说阿弥陀经。故外面加一大字以别之。又有赵宋王龙舒居士。会前

二译。及第三译。并第五赵宋译。四部、取要录之。名大阿弥陀经。当时大兴。

后因莲池大师。持其有不依经文之失。从此便无人受持者。大藏内有此经。各流

通处均不流通。有谓另有一种者。即此经也。第三译。即佛说无量寿经。二卷。

现皆受持此经。即曹、康、各国僧译。第四。即大宝积经、第十七无量寿如

来会。此经王龙舒未见过。乃唐菩提流志译。前有元名菩提留支。非唐人。世

多将留支引之。第五译。名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赵宋法贤译。原本二卷。

以宋人以所译经多为荣。故分两卷。于绝不宜分处而分。今刻书本作一卷。就中

。无量寿如来会文理俱好。而末后劝世之文未录。故皆以康僧之无量寿经为准

则焉。

、无量寿经中有三辈。观无量寿佛经有九品。下三品。皆造恶业之人。临终遇

善知识。开示念佛。而得往生者。王龙舒死执三辈即是九品。此是错误根本。故

以下辈作下三品。其错大矣。故上辈不说发菩提心。中辈则有发菩提心。下辈则

云不发菩提心。无量寿经三辈。通有发菩提心。在王居士意谓。下辈罪业深重。

何能发菩提心。不思下辈绝无一语云造业事。乃系善人。只可为九品中之中品。

要将下辈作下品。违经失理。竟成任意改经。其过大矣。在彼意谓。佛定将一

切众摄尽。而不知只摄善类。不及恶类。彼既以善人为恶人。故云不发菩提心。

死执下辈即是下品。故将善人认做恶人。不知九品之下三品。临终苦极。一闻佛名。其归命投诚。翼佛垂慈救援之心。其勇奋感激。比临刑望赦之心。深千万倍

。虽未言及发菩提心。而其心念之切与诚。实具足菩提心矣。惜王氏不按本经文义。而据观经。善人为恶人。竟以恶人为判断。王氏尚有此失。后人可妄

充通家乎。既有无量寿经。何无事生事。王氏之误。莲池大师指出。尚未说其何

以如此。今为说其所以。由于死执三辈即九品也。